113下半 東高雄內山識創行動
敘事型
文化敘事
西拉雅
計畫名稱 囊螢東高【與南島語族相遇】創課微旅:螢光發掘、囊袋維持陪伴計畫內山篇(第三期 113 年度 USR 計畫)
指導單位 教育部
執行單位 實踐大學休閒產業管理學系 李宜欣老師、服裝設計與經營學系 郭月慈老師
執行成員 休產系 林可同學、邱子盈同學、陳彥妤同學服經系 何美英同學、陳孜倪同學、卓珉弘同學、周昕瑜同學、龍俞瑄同學、黃馨霈同學、陳伶玲同學
協力單位(開課的社區或社區單位) 集穡室工坊、吉貓農園、大地工作坊、蒔秧苗文化事業工作室
一、東高雄識創行動提升地方產業價值
以體驗課程促進學生對東高雄文化的了解,並透過工作坊實踐地產官學合作及跨系共創,提升地方產業的附加價值。
二、東高雄內山識習
東高雄社區深度文化巡禮發展的可能性這堂課, 翁裕峰老師介紹了囊營東高與南島語族相遇"創課微旅計畫,以及東高雄社區深度文化巡禮路線,並透過獵槍、空後(cornhole)沙包遊戲等體驗,讓學生了解東高雄昔日及現在生活。
內門吉貓農園型農丁群展分享吉貓農園營運及食農餐桌辦理經驗,並手把手教導學生內門三寶之一的火鶴花的水苔球製作。同學亦運用 R 咖啡紙杯與繩,發想了
環保可攜式包裝。集穡室工坊李蕙琪老師則傳授西拉雅文化相關知識及散穗高粱芒果巧克力碎餅、冰釀檸檬蜂蜜西拉里咖啡製作。散穗高粱為西拉雅族主食,咖啡則是東高雄新興產業,十分具在地特色。
東高雄青年創生空間「菸仕物所」探訪,學生透過營運此空間蒔秧苗文化事業工作室負責人陳佳鴻的分享,了解文創空間營運及美濃水圳漫旅藝術節的辦理,同學們亦在此體驗美濃藍染,也對地方文創進行小小的消費貢獻。
三、花葉移印植物染學創
休閒產業管理學系與服裝設計與經營學系師生、內門集穡室工作坊,透過 2次花葉移印植物染工作坊共學共創。於大地工作坊學習創作的移印染,無論是白底還是墨水樹經過媒染的灰、褐、紫底,以浸泡過明礬、醋酸銅、醋酸鐵的柚木、蓖麻、羊齒蕨、檸檬桉、尤加利等樹葉、榕樹氣根等依參與者不同的美感進行排列,經過折綁蒸煮後,圍巾成品各自呈現獨一無二的葉紋。以西拉雅主食紅種散穗高粱(Tarau)進行的植物染依據布質及薄厚呈現淡粉紅或淡橘色,經醋酸銅或醋酸鐵媒染處理則比較可以呈現花葉的圖案。
四、跨域共學創點亮地方囊螢
在地匠師認為學生對於手作課程相當投入,也期待後續能有機會進行學生以工讀或實習支持在地產業人力之不足,並促使學生發揮專業能力進一步互動合作。課程教師則認為透過體驗課程,學生可以接觸實踐大學所在地內門及鄰近美濃的特色產業及文化,整天的花葉移印植物染工作,由於需投入成本較高以及工作坊適合少人數操作等考量,參與人數雖少但卻比較能深入學習,這次成品也相當亮眼。集穡室工坊在移印染工作坊共學後,已經能以在地西拉雅散穗高粱進行移印染工作坊,體驗費比以往高出許多,由此可見此次 USR 行動,實際對在地產業的助益。休閒產業管理學系及服裝設計與經營系的共學共創,也促使在地特色體驗及文創的創作與展示更亮眼。
參與學生認為透過課程認識了在地的職人、夥伴,並了解東高雄的文化以及在地特色。火鶴花水苔球、散穗高粱餅乾及藍染製作的實際體驗,也讓同學感到動手的樂趣。美濃菸仕物所探訪則見識了在地不同商家的文創商品。兩次移印染工作坊,第一次學習了大地工作坊老師的技術及經驗,了解如何將花葉的圖形、顏色轉移至羊毛布上。第二次於內門集穡室工坊學習散穗高粱移印染。不同於第一次,這次的布需要先浸煮過散穗高粱,使布的底色成粉紅色,顏色更鮮明好看。兩次的學習經驗都很豐富難忘,不僅可以親自設計還能靠著自己的想像力來做出自己獨特的作品,整個過程具挑展性又充分體驗了植物染的樂趣與魅力,尤其是等待染料浸染的時間讓人充滿期待。花葉移印植物染這門工藝不僅環保,還展現了自然的美感,讓同學體會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