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paper-03.jpg
paper-03.jpg

甲仙人文地景踏察體驗診斷

計畫名稱  110年 USR 淺山文化 - 甲仙人文地景考察

指導單位  教育部

​執行單位  應用中文學系   黃雅琦助理教授

生生長流:甲仙生命之歌

本計畫在過去接觸甲仙樂齡中心與輔導廠商的基礎上,進一步與甲仙愛鄉協會合作,開發具商品雛形的微旅行程。透過導入「現代散文賞析與習作」及「企劃書撰寫」等課程,以消費者體驗式踏查診斷,從報導與診斷的雙重角度,對地方提出建議觀察簡報。

世代對話,體驗是最in的知識

自去年底起,應中系以「甲仙樂齡中心長者」為對象,透過傾聽提問進行陪伴互動,採錄甲仙生命故事。今年四月梅雨季前,進入湯姆生縣性文化路線之一的「白雲仙谷」進行體驗冒險休閒,並操作了打芋冰、採果實作,同時進到阿里關平埔族家庭,以及當地新住民廚房參與其料理過程。在場域踏查之後,回到課室中分組討論聚焦思考,進行後續成果製作。

採錄成果分成兩階段,初期集結長者生命故事,以人物為中心編輯成相關作品集。其中尚有不少值得繼續深入探究的人文故事與在地議題,包含族群、文化、飲食、醫療、產業、人口結構等等,有待未來第二階段的深耕、爬梳,建構起關於甲仙山城的豐富紋理。

微旅行程的踏查體驗,則從消費者與觀察者雙螺旋的視角,重新檢視地方旅遊資源的組合選項。此中,有屬於地方特殊的文化亮點,也有屬於地方先天不足的缺憾。我們透過踏查診斷,回饋觀察報告給地方,期待能將準商品遊程優化。

地方 X 記憶 = 深耕的意義

教師方面: 田野是開放且真實的文本,走進場域不僅止是轉換教學空間,其中的觀察、參與、體驗,本身即是學習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內容。雖然教師必須付出更多額外的時間、精神,但整體大環境發展(包含社會迭代、高教變化),必然會給未來大學的樣貌帶來新的挑戰。過往以「知識體系傳輸」為中心的教學方式,將會朝「問題發現」、「實作解決」的方向改變。將課程導入社區,結合場域需求,也符合USR主體精神。

學生方面: 學生能將原本空靈想像的文學課程,落實到具體人事物的書寫,有助於循序漸進提升寫作能力。透過踏查診斷,則可訓練觀察、發現問題,以及提出解決方案的能力,在發散思考與聚斂思考的來回討論,也是一種合作學習的機會。

合作單位方面: 樂齡中心的長者對於青年學子造訪,有相當程度的期待與歡迎。在造訪的過程中,很難得看見年齡懸殊的兩個世代,能在同一個空間有溫度的互動。而踏查診斷微旅行,則讓甲仙愛鄉協會可重新思索遊程的組合方式,與可能的亮點或需要優化之處。

走出教室,美好的遇見

bottom of page